Lin bay 好油 不知道眼尖的讀者有沒有發現,許多農產品在產季快開始時,社群、新聞媒體就會很湊巧地開始分享、放送時令農產品使用生長激素、農藥殘留等各種訪問新聞,之後輿論譁然,而攪亂一池春水後,民眾反感、農產品滯銷,價格也隨之崩盤。 最經典的例子,是2006年12月20日TVBS以「獨家」報導「瀝青鴨」事件,稱有位婦人吃到用瀝青脫毛的薑母鴨。 連續三天,一連串「瀝青鴨」相關新聞的報導,估計造成鴨農超過一億兩千萬的損失。 這件事,最後被踢爆,所謂的「瀝青」其實是碳化的松膠,對於這個烏龍報導,,至於鴨農,只能自嘆倒楣,無語問蒼天。 TVBS以「獨家」報導「瀝青鴨」事件,估計造成鴨農超過一億兩千萬的損失。 (資料照,記者莊育鳳攝) 經過瀝青鴨事件後,TVBS學到教訓了嗎?新聞查證更周延了嗎?很遺憾,並沒有。 2007年12月17日,TVBS直接製作【】的新聞報導,報導一出,民眾心生恐懼,高麗菜的產地價格與拍賣價格應聲崩盤。 農藥殘留量超標當然不對,但TVBS用一個來源不明的高麗菜,加上未仔細查證且意圖使消費者心生畏懼的方式操作新聞,不但賺到了獨家,也成功使高麗菜菜價崩盤,至於受害者,不是只有農民,還有廣大的消費大眾。 耕鋤的補貼都是納稅人的錢,一個「查證不周延」的報導,受害的不只菜農,而是全民。 (資料照,記者莊育鳳攝) 暨瀝青鴨、毒鴨高麗菜之後,牛奶成為TVBS最新假食安新聞力作。 (而且還買贊助呢!)(圖:取自泛科學粉絲專頁) 數字會說話,以報導出現前2007年12月12日來看,高麗菜供給穩定,從下圖可以看見,市場平均批發價來到每公斤約8元左右,這個批發價格對農民還稍微有點利潤,但就在高麗菜有毒事件於同月17日曝光後,市場平均批發價在短時間內跌到最低每公斤3. 7元的低點,這樣的菜價也使高麗菜失去收成的價值,並使得農委會在12月26日啟動耕鋤作業,這些耕鋤的補貼都是納稅人的錢,一個「查證不周延」的報導,受害的不只菜農,而是全民。 報導出現,高麗菜供給穩定,市場平均批發價來到每公斤約8元左右,但就在高麗菜有毒事件於同月17日曝光後,市場平均批發價在短時間內跌到最低每公斤3. 7元的低點。 (作者製表) 此事記憶猶新,是因為當年12月底預計收成的高麗菜,都已和盤商談好收購內容,卻因為菜價崩盤,盤商不願意來收,我與父親站在田埂上,望著田裡本來預計採收的高麗菜,兩個人相對無言。 身為一個歷經切身之痛的受害者,媒體上這類以不實謠言,對農業進行惡意操作的事件,令人深惡痛絕,卻又無奈總是層出不窮。 例如,今年三月鳳梨開始上市時,臉書又開始流傳去年白佩玉小姐接受華視新聞訪問,鬼扯鳳梨使用生長激素,,但每到產季,這個新聞就死灰復燃, 就算事後各地農改場、農試所的專家人員紛紛出面澄清,但闢謠的速度始終追不上謠言散布的速度,讓毫無媒體資源、不擅言詞的農民吃盡苦頭。 尤其以白佩玉這一類號稱販賣無毒、有機、真食物產品的業者,最擅用的招數,就是利用媒體話事權惡意打擊自家生產以外的農產品,標榜只有自己的產品是最好的、最安全的。 並藉由詆譭農民的方式,在媒體上建立大眾食安代言人的形象,進而為自己的產品行銷。 明知這類假專家其心可議,媒體卻又樂得一而再、再而三配合演出,讓農民有苦難言。 今年三月鳳梨開始上市時,臉書又開始流傳去年白佩玉接受華視新聞訪問,鬼扯鳳梨使用生長激素。 (資料照,農委會提供) 婊完鳳梨,接下來換竹筍。 隨著天氣漸暖,即將要進入竹筍主要的採收時節,竹筍深受國人喜愛,受限於季節,只有夏季國人才較有機會享用高品質的竹筍。 無巧不巧,就在產季將近時,臉書又開始散佈一個「林員外要大家別吃竹筍」的影片,不意外的,媒體馬上跟進報導。 首先,影片中所指稱「年年冬精」最是可笑,因為根本就沒有這種農藥,其二,若指涉的是「 好年冬精」更是無稽之談。 好年冬精是殺蟲劑的一種,這種殺蟲劑可以被綠盾檢驗出來,使用這種農藥,是根本過不了拍賣市場的檢驗,更何況竹筍的種植過程中,並不需要使用這種農藥。 可悲的是,這種一通電話甚至上網孤狗就能查證的資訊,媒體卻選擇自甘墮落。 其中最扯的就屬中天,馬上做了一則「竹筍好毒?專家:洗淨後泡冷水釋農藥」的報導。 記者找了長庚毒物科助理教授林中英,該教授說,因為竹筍殼會裂,蟲會跑進去,所以農民會用農藥,因為有草,農民會用除草劑。 林中英女士,妳在媒體前,侃侃而談完全陌生領域的專業恰當嗎?請問妳有農業專業背景嗎?你的「農業專業」足夠為妳說的話負責嗎?「毒物科助理教授」的頭銜,表示專精的領域的是「毒物對人體造成的影響」,這樣的「專業」也能延伸到竹筍的種植上嗎?或者,你能告訴大眾,種植竹筍若需要施用農藥,會是哪些農藥? 想必妳應該不清楚,身為科學家,對於超出自己專業的議題,在沒有任何科學證據支持下,又為什麼要配合媒體講出這種臆測性論證?這是毒物科的給你的專業訓練嗎?妳的專業素養又在哪? 竹筍的種植當然可能會有病蟲害發生,也必然有部分農民會使用農藥,但大多數的農民都有安全採收的觀念,因為確保農產品的安全同時也是對自己收入的保障。 (資料照,記者游太郎攝) 事實是,多數的竹筍園都不需要使用除草劑。 這樣的合格率,哪來劇毒農藥殘留? 依照檢驗的比例同時也可看出,竹筍是非常安全的農產品,根本不需要過度的恐懼。 (同時,感謝民視做了相關的平衡報導) 不可諱言,竹筍的種植當然可能會有病蟲害發生,也必然有部分農民會使用農藥,不敢說所有的農民都會遵守法規,但大多數的農民都有安全採收的觀念,因為確保農產品的安全同時也是對自己收入的保障。 闢謠之後,我們不妨回過頭來思考,為甚麼產季開始時,就會有這類新聞? 媒體在特定農產品產季開始前,做這類新聞的用意何在?為何捨棄農試所、農改所相關負責的農業專家,而刻意選擇不懂農業的毒物科專家?是搏收視率?還是別有用心? 我們姑且相信,這類惡意報導層出不窮,只是媒體不願面對自我低智化的事實,而非別有用心,但為了收視出賣身為媒體人應有的倫理與天職,害苦靠天吃飯的農民,值得嗎?而暨高麗菜、鴨子、雞肉、牛奶、鳳梨、芒果、竹筍,下一個苦主又會輪到誰?.
次の有網友說,吃了半支沒熟的竹筍,呼吸不順到「覺得快死了」,事後查資料才知道,竹筍沒熟入肚會產生氰化物,「差一點就把自己給毒死」。 (資料照,圖與本新聞無關) 2019-06-02 21:58:0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竹筍產季到了,有鄉民分享,大學時用小電鍋煮筍,還沒熟透就拿來吃,結果出現呼吸不順的情況。 經查才知道,沒煮熟的竹筍進肚裡和胃酸反應,會產生氰化物,「差一點就把自己給毒死了」。 原PO在PTT笨板上分享,小電鍋瓦數不高、不夠熱,應等水滾後再煮30至40分鐘,竹筍才會熟。 但當時心急,下鍋10多分鐘就撈起來,吃到第三口時覺得「怪怪的」,像海鮮過敏那般喉嚨卡、呼吸不順,但想到一支筍要好幾百元,就硬著頭皮繼續吃。 請繼續往下閱讀... 嗑掉半支左右,原PO呼吸不順到「覺得快死了」,才把剩下的丟掉。 事後查網路,才知道,沒煮熟的竹筍和胃酸反應後會產生氰化物,「差一點就把自己給毒死了。 」 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指出,竹筍、小米、黃豆、蘋果核、櫻桃核等都含有「氰苷」。 氰苷毒性不強,但在細胞被破壞、氧化或接觸胃液時會釋出「氰根」,阻斷呼吸作用,這時細胞僅靠無氧呼吸獲取能量,但當能量不足以應付身體需求,就會細胞缺氧及乳酸中毒。 但經過加熱烹煮後,氰苷會被破壞、不具備毒性,常見的黃豆和竹筍氰苷含量低,且不太會拿來生吃,民眾別太過恐慌。 而蘋果核、櫻桃核,即便有人誤吞,也因氰苷含量低,常人也不會把果核當瓜子啃,不至於破壞結構,因此不用太過擔心。 網友們回應,「長知識」、「一直以為竹筍剝皮就可以吃」、「可以先切再煮,比較快熟」、「竹筍殺人事件」、「竹筍要用大量的水去煮,或是用電鍋蒸透,還需要悶著」。
次の有網友說,吃了半支沒熟的竹筍,呼吸不順到「覺得快死了」,事後查資料才知道,竹筍沒熟入肚會產生氰化物,「差一點就把自己給毒死」。 (資料照,圖與本新聞無關) 2019-06-02 21:58:0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竹筍產季到了,有鄉民分享,大學時用小電鍋煮筍,還沒熟透就拿來吃,結果出現呼吸不順的情況。 經查才知道,沒煮熟的竹筍進肚裡和胃酸反應,會產生氰化物,「差一點就把自己給毒死了」。 原PO在PTT笨板上分享,小電鍋瓦數不高、不夠熱,應等水滾後再煮30至40分鐘,竹筍才會熟。 但當時心急,下鍋10多分鐘就撈起來,吃到第三口時覺得「怪怪的」,像海鮮過敏那般喉嚨卡、呼吸不順,但想到一支筍要好幾百元,就硬著頭皮繼續吃。 請繼續往下閱讀... 嗑掉半支左右,原PO呼吸不順到「覺得快死了」,才把剩下的丟掉。 事後查網路,才知道,沒煮熟的竹筍和胃酸反應後會產生氰化物,「差一點就把自己給毒死了。 」 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指出,竹筍、小米、黃豆、蘋果核、櫻桃核等都含有「氰苷」。 氰苷毒性不強,但在細胞被破壞、氧化或接觸胃液時會釋出「氰根」,阻斷呼吸作用,這時細胞僅靠無氧呼吸獲取能量,但當能量不足以應付身體需求,就會細胞缺氧及乳酸中毒。 但經過加熱烹煮後,氰苷會被破壞、不具備毒性,常見的黃豆和竹筍氰苷含量低,且不太會拿來生吃,民眾別太過恐慌。 而蘋果核、櫻桃核,即便有人誤吞,也因氰苷含量低,常人也不會把果核當瓜子啃,不至於破壞結構,因此不用太過擔心。 網友們回應,「長知識」、「一直以為竹筍剝皮就可以吃」、「可以先切再煮,比較快熟」、「竹筍殺人事件」、「竹筍要用大量的水去煮,或是用電鍋蒸透,還需要悶著」。
次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