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 今年一场疫情,让世界卫生日别具意义。 而中国医护人员及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表现,也让我们于苦难中,收获了一份对道路、对制度的自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 所谓全面,不仅仅是国民收入数字上的变化,更在于一个有能力保障、提升这一生活水平的体系之建成。 医疗卫生事业是该体系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因为它关乎百姓的最根本利益——生命健康。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总数的增长超过4亿;交通事业的进步,让个人出行愈加便捷;网络的发达,提升了公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与反馈意见的意愿;贸易纷争,让中外关系进入调整期……因此,当警报拉响,内外关注的目光必然聚焦到了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 新世纪尚未进入第三个十年,世界格局与国际关系大变革前的激荡已起微澜。 而当前国际疫情之严峻再次表明:全球化终究是不可违逆的时代潮流,任何试图构筑孤立壁垒,以求置身全球事外、独善其身的举动,都将无果而止。 从这一角度而言,中国通过对世界抗疫工作的无私支持,又一次公示了自己的选择。 一个个优秀的中国医务工作者,一份份宝贵的抗疫物资奔向全球抗疫战场,也带去了中国倡导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 文明的成果来之不易,如新冠肺炎疫情这般向全人类发起的挑战,未来或有增无减。
次の要坚定信心,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疫情的冲击只是短期的,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 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时期。 虽然经济会有艰难的阵痛,但疫情的冲击终归是短期的。 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具有超强的发展韧性,疫情所造成的经济短期波动会逐渐减弱并回归到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它改变不了我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不会改变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上升地位。 一是对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发生在服务行业,然后会波及出口产业链。 服务业是我国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估计上半年会出现就业压力。 二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加剧金融市场波动,增大流动性风险。 三是对外贸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疫情严重地区的出口企业停产,可能有部分国家和地区减少或暂停从中国进口,或者提高中国产品(尤其是农产品和食品)的卫生检疫标准,一些国际竞争者会借机抢夺中国企业原有的国际市场。 四是对外资的影响,可能有一些跨国公司会重新安排供应链,为分散风险而转向其他市场购买或投资。 当然,一些医药、医疗器械行业的国际企业则会抓住机会迅速扩产,加大产品研发投入。 五是对投资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生产要素流动受阻,需求骤降,会对投资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形成抑制。 六是会加大对短期经济下行的预期。 但是,疫情并不是经济危机,只是对经济运行的一种外生冲击。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中国经济具有坚强的发展韧性,疫情改变不了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二 人类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决定一个经济体基本面发展大势最基本的要素是劳动、资本、技术,以及激励、配置和组织这些基本要素的制度及其机制。 新中国经过7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和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以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民储蓄率积累了充足的资本,以快速的技术进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更重要的是,探索建成了基本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在实践中发挥出独特的制度优势和潜力,形成了物质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体系完备、机制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系。 中国已经由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经济的要素禀赋、社会需求、外部发展环境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出现增速下滑等现象,其实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上的矛盾转化为结构上的矛盾,传统的供给结构不再适应已经发展变化了的社会需求,传统的支持粗放式经济发展的动力也不再适合新阶段的高质量经济发展道路。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阶段跃迁,是中国经济发展大逻辑的必经环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探寻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向高收入阶段攀升,是中国经济发展大逻辑的历史必然。 在外生冲击或内生扰动下,一个经济体抗御风险、回归发展大趋势的基本定力,可称之为发展韧性。 发展韧性主要表现为,面对外部冲击时,具有广阔的回旋空间和纵深调整空间;遇到内生于体系内部的经济问题时,具有超强的自我纠错能力;应对风险和挑战时,具有协调一致的行动能力。 刚刚过去的2019年,面对非常严峻复杂的内外环境及经济下行压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延展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 中国经济的发展韧劲源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源于我国完备的工业体系、规模宏大的经济总量优势和顽强的经济自生能力,源于中华民族面对艰难困苦所具有的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 由于超强的发展韧性,疫情造成的经济短期波动会逐渐减弱,经济会回归发展大势。 从短期看,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的消费来说,疫情将对线下消费等一些具体领域造成冲击。 但是,消费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韧性,它具体表现为两种消费替代性:一是同期内,线上消费与线下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二是时间上的替代,在疫情时期被压抑的一些消费需求将在疫情之后有望获得反弹性释放。 因此,疫情的短期冲击过后,随着消费环境的改善,市场预期的好转,消费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消费领域继续扩大,投资和外贸将随着疫情的消退而逐渐回归常态。 为应对疫情,宏观调控通常会适当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近期国家已宣布注入相当规模的流动性并增加财政支出,这将会抵消疫情造成的大部分负面影响。 总之,疫情造成的短期经济波动会随着疫情结束而逐渐消失,经济具有回归一般增长的趋势。 从长期看,疫情会影响居民心理、生活习惯、消费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等诸多方面。 此时,经济体的发展韧性会表现为:顺势利用疫情对社会总需求的这种外生冲击,调整供给结构,融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大势中。 一定意义上,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时间节点。 受疫情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将出现新的进展:以获取皮毛、食用等为目的的特种养殖产业将处于一个较为低迷的时期,中药材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农产品种植多元化将进一步强化,生产过程可控、环境安全的设施农业如温室、大棚等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进一步向标准化、绿色化和安全化方向发展,不断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 无论是提升传统产业,还是促进新兴产业,当前最大的任务,是在应对疫情冲击的基础上,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宏观调控的短期政策,应重点对受疫情冲击大的行业、部门、地区、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比如对特定行业和地区实行税收减免,为中小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缓施去杠杆政策,救助和帮扶受疫情冲击而失去工作的劳动者,尽快恢复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看到,党中央国务院近日针对疫情防控和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也出台了多项有针对性的措施,既兼顾了防疫和经济发展,也兼顾了政策的长短期效应,必将产生积极的效果。 我们相信,有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有勤劳智慧的人民,有显著的制度优势,有足够的发展韧性,中国经济一定能抵御疫情的冲击,焕发巨大的潜力和蓬勃的活力,继续行稳致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6ZDA006〕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12日 11版).
次の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题: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合唱——中国同国际社会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述评 新华社记者 这是一次突如其来的危机—— 岁末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等地发生,人类被迫面临一种未知病毒的汹涌侵袭。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惧风雨、全面动员,在全国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2月8日,在温州南防控检查点,豪孟德(左)用阿拉伯语和乌尔都语、苏玛用英语祝福中国人民早日战胜疫情。 巴基斯坦人豪孟德和毛里求斯人苏玛是一对在温州工作的跨国医生夫妇。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们主动加入了所在的温州和平国际医院志愿团队,于2月1日起进驻温州南高速出口防控检查点进行防疫筛查。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抗疫前线 大国担当 2月5日,一场纷纷扬扬的春雪降临北京。 下午6时许,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会见柬埔寨首相洪森。 患难见真情。 危难时刻,许多像柬埔寨一样的朋友,坚定地同中国站在一起。 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以何种方式应对,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冠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1月25日正月初一,他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 生命重于泰山。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以湖北武汉为主战场,一场声势浩大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全国范围打响。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 通过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 2月24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 2月8日,在温州南防控检查点,豪孟德(右)帮苏玛戴口罩,准备上岗。 巴基斯坦人豪孟德和毛里求斯人苏玛是一对在温州工作的跨国医生夫妇。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们主动加入了所在的温州和平国际医院志愿团队,于2月1日起进驻温州南高速出口防控检查点进行防疫筛查。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疫情无国界。 危机面前,人类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面对疫情来袭,中国郑重承诺: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通报疫情信息,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卫生安全。 2月15日,在德国慕尼黑,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第56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讲话。 谭德塞表示,中国采取的从源头上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令人鼓舞,尽管这些措施让中国付出了很大代价,但为世界争取了时间,减缓了病毒向世界其他地方传播的速度。 新华社记者 逯阳 摄 联合专家考察组则在报告中评价: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下降显著地保护国际安全,构建起了防止疾病国际传播强有力的第一道防线。 中国人民在疫情面前表现出的极大凝聚力、惊人的坚韧和令人钦佩的奉献精神,让世界为之赞叹。 2月24日,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左)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发表讲话。 古特雷斯表示,中国人民为尽量减轻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实施严格的防控措施,以牺牲正常生活的方式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 3月1日,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从德国采购的口罩、防护服等疫情防控物资运抵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工作人员为这批即将运往湖北的物资张贴标志。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同舟共济 守望相助 2月8日,日本东京。 2月8日,在日本东京池袋,一位身着红色旗袍的日本少女手捧募捐箱为武汉募捐。 相似的场景,同样的感动。 唯有团结合作,才能战胜疫病。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170多个国家领导人、4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以电话、信函、声明等方式对中国表示慰问和支持。 许多友好国家、国际和地区组织以及普通外国人纷纷伸出援手,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重庆一些高校的外国留学生志愿加入到疫情防控宣传、发放口罩、卫生消毒等工作中,为校园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当日,由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提议,在2020年中意文化旅游年计划外加演的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在意大利总统府举行,向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人民传达友谊和支持。 新华社发 从葡萄牙里斯本光明球场,到西班牙皇家马德里俱乐部,再到意大利国际米兰足球队,传递着一个共同的声音——中国加油!我们与你同在! …… 2月28日,在英国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学生们演唱由比利时、中国和英国艺术家共同创作的歌曲《黎明的编钟声》。 新华社记者 韩岩 摄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在2020年的早春,世界给予中国的这份慷慨。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面对一些国家和地区新冠肺炎疫情数字攀升态势,中方感同身受、牵挂在心。 尽管本国疫情尚未完全缓解,仍伸出援助之手。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得知中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虽然财政困难,加纳政府仍紧急采购1万只N95口罩驰援武汉。 礼轻情意重。 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科摩罗科中友协为中国捐款100欧元,到长期接受援助的欠发达国家赤道几内亚向中国捐赠200万美元……疫情面前,来自一些非洲国家的慷慨解囊尤为难能可贵。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非洲兄弟与中国人民守望相助的背后,是中国长期以来对中非友谊的挚诚珍视与悉心培育。 人们不会忘记,2014年3月,突如其来的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大地,在一些国家紧急撤离之时,是中国第一个派遣包机运送紧急救援物资,第一个派出医疗队冒着生命危险赶赴当地。 人们不会忘记,半个多世纪来,中国累计向非洲派出医疗队员2. 1万人次,在非洲各国医治病患2. 2亿人次,为非洲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对于世卫组织有关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在卫生系统较弱国家传播的担忧,中方承诺:将向有关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帮助他们增强疫情防控能力。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 重大传染病威胁,是人类面临的众多共同挑战之一。 站在新的十字路口,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我们以什么样的作为来应对全球性挑战? 历史记忆犹新—— 从2013年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到2015年的纽约联合国总部,再到2017年的瑞士达沃斯、日内瓦,习近平主席向世界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和拉丁美洲虽然距离遥远,但民心相通,当地民众关注着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 在一些国家,孩子们拿起画笔,描绘出他们对中国的支持和鼓励,送上了远方的真挚祝福。 这是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孩子们与画作的合影的拼版照片。 新华社发 近七年来,从东至西,从南到北,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汇聚成时代大潮,推动着世界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每当历史进入关键时刻,总有鼓舞人心的理念指引人们前行。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在迈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之际,共同面临的又一场大考。 当日,河床俱乐部在球场屏幕上投放加油标语,河床队球员穿着印有中文名字的球衣,以表达对中国抗击疫情的支持。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习近平主席的庄严宣示,在地球家园上空久久回响——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记者杨依军、朱超、成欣、喻珮、乐文婉).
次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