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鳳 wiki。 凤凰

Audrey Tang (唐鳳)

唐鳳 wiki

逐字稿: 第一問:自學與相關科系人才有何差別? 第一題。 關於非相關科系,如自學跟相關科系、如大學訓練出來的人,是否有差別。 那當然一個是大學出來的一個不是 那除了這個差別之外 學校是一個機構 那一個機構他的存在 是從消除掉某些可能性 然後專注在某些可能性上面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講 好比說一家報紙好了 在編輯台上的人他們可能會彼此之間討論 每天這個今天哪一個新聞要放頭版啊 什麼東西要當作這個副刊啊之類之類 可是他們不會討論什麼呢 他們不會討論今天報紙要不要有頭條 或今天報紙到底要出幾版 或今天的報紙到底要放到哪些人手上 也就是說從成千上億個這些可能性裡面 他們選取了可能幾百個來討論 那這是一個機構的成立的宗旨就是說 我們只做一些些事情啊 在這一些些事情裡面 我們長期累積跟這些事情相關的經驗 那不是從一個機構出來的 好比說像是自學好了 出來的人 他每天碰到的可能性並不是由學校所規定的或是機構所規定的 他今天想要做什麼他今天想要不做什麼 很大一部分是取決於他昨天想到了什麼或他昨天的習慣是什麼 所以這裡面就有一個很有趣的 就是報酬遞增的情況 就是說,如果一個不是從學校不是機構出來的人 他習於某些特定的處事方式,他習於某些習慣 那並沒有什麼力量能夠把他拉出這些習慣 那當然反過來如果他如果能夠去 每天去有意的去嘗試一些新的事情 那同樣也沒有一個機構來告訴他說 那你今天不可以考慮這些可能性 我們只上這些必修課或我們只上這些選修課 所以這裡面就有一個很容易兩極,兩極化的一個情況 就是說 像我在做面試的時候碰到不是相關科系或甚至完全不是大學畢業的人來應徵的時候 就有些人他很可能腦裡有一些很固著的觀念 比從大學正規教育出來的人還要固著 因為他就是習慣了那些做事情的方式 可是又一方面有很少數人他是這樣出來 可是他是非常非常有彈性 結果你問他什麼他都至少有想過 那所以我覺得主要大的差別 就是說在一個不設限的情況下 你是越來越照著自己的習慣走呢 還是越來越能夠去突破自己的習慣 那在相關科系的好處就是說 基本上你跟這個行業相關的可能性 你多少都考慮過了 至於考慮到多深多淺 或是自己有練習到多少那個反而是次要的 因為你腦裡的那些 Mindset 就是說 跟你講一句話 或跟你提示一件事 你能夠想像到的那個可能性 它經過四年或是六年或是七年八年的培訓 它其實多多少是已經被固定下來的 那從一個角度看來 它是比較容易被預測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也就表示創新的可能性被減少了 第二問: 面試錄取與未錄取者的差別? OK 那第二個問題。 關於我最近主持好像到現在已經上百次,被錄取的人跟沒有被錄取的人的主要的差異 那當然除了有被錄取跟沒有被錄取這個顯然的差異之外 嗯~我覺得最關鍵的跡象大概有三個吧 一個是說 他有沒有表現出他是想來工作的這個感受 這滿弔詭的 就好像是說 你越想跟銀行借錢,銀行越不想借錢 你越不需要銀行借你錢,銀行越急著借你錢一樣 我面試的人被錄取最多的 通常最多是他們有過創業的經驗 或著是他們現在根本自己就有一家公司 或著是說他們現在的工作有很高的彈性及自由 以至於說他們即使沒有被錄取也不會怎樣 帶著這樣子的態度來面試 他跟來面試的人跟去面試他的人 是站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 所以他就可以反過來問面試官很多問題 就是說 你們公司的文化是怎樣 你們打算把我放在什麼樣的位置 你自己對自己的工作有什麼想法 等等等等等等 反過來講 如果是覺得說 我非拿到這份工作 或我非拿到一份工作不可 或著是說我對這個工作我已經有固定的想像 我甚至不去問你說這個東西是怎麼樣 我只是急著去證明說我有這樣子的能力 那反而很容易就跟… 其實我們自己今天做的跟明天做的跟後天做的其實也是隨著環境一直在變化 所以說如果你是按照你在大學裡或是一年的想像來應徵 那其實已經跟我們需要的有落差 好,這是第一個。 那第二個,我覺得另一個很重要的是同理心 如果我在面試中我感受不到… 比如說 對方在描述一件東西 因為我最常問的問題之一 就是 描述你最近做過的的系統吧 描述你最近做過的事情吧 你有沒有什麼很有趣的可以教我一下 如果一個人在滔滔不絕講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 完全忽略掉說 欸 其實有人正在聽他說話 其實那個人腦裡的架構或是腦裡的狀態跟他腦裡未必相通的話 就很容易讓聽的人有一種 你講的每個字我都聽得懂 可是我其實不知道你在說什麼的這樣子的情況 那在這樣的溝通出現兩三次的誤差校正 之後如果還沒有辦法讓人理解的話 那就很容易進入一個 好你今天進來了 你也做了一項工作 可是就會變成不管你學到什麼 沒有辦法讓其他人知道 因為你沒辦法從別人的角度 好比像是你今天做開發或是做設計或是做 Marketing 沒辦從別的部門的角度或從別的做事情的人角度 去看你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那這樣子的話就有一個危險 你做的事情如果錯了 別人想告訴你別人真正需要什麼 你也未必能夠了解 有同理心跟沒有同理心 在面試的可能前二十分鐘就會滿明顯的,有差別。 那這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分。 第三個我覺得滿重要的就是 自己對自己講的事情有沒有一個 Awareness 有沒有一個自覺 就是說,如果我現在正在說我在做的某件有趣的事情 我在上一個工作的有趣事情中 之類之類的 我有表達出我很清楚現在說的是我現在的理解 我現在不管有什麼情緒,不管是很 Eager 很感興趣或是很激動或著很怎麼樣 這些情緒是我當下的情緒 而不是說這些東西就一定是怎麼樣 武斷的一定是怎麼樣 我用的工具當年很好用未來也很好用 我當年用的這個方法 我跟的這個團隊 當年是很糟糕的 所以說我也就會說他是很糟糕的 如果缺乏覺察的話 在面試的過程裡面就很容易聽到很多刻板印象 隨著對方不斷的陳述而不斷的被強化 那在這裡就有另一個狀況 就是說,好,即使你有同理心 即使你能夠教會別人你學到的東西 可是你學到的東西不斷的都是在同一個軌道自相加強 就會變成是如果以後我們需要你做別的事, 或是如果以後有新的情況發生的時候, 你會帶著本來的判斷而不會用當下的狀態去判斷。 那所以,我覺得第三個就是說 對於 現在的情況過去未必一樣 未來的情況跟現在也未必一樣的這個覺察 跟不讓過去的情緒影響現在的判斷的這個覺察, 我覺得也是滿重要的。 那至於說要怎麼樣去培養 那種自給自足的態度、同理的態度、覺察的態度, 我覺得這個問題滿大的, 而且並不是在幾個分鐘內可以講完, 所以我想留到之後別的問題再來比較進一步的來說。 自主學習-如何成為未來職場需要的自由人材 中.

次の

唐鳳

唐鳳 wiki

時間 Mon Aug 29 13:23:09 2016 嗯... 關於唐鳳的早期經歷,我來說好了。 首先這種商業經歷,要較真的話,幾乎檯面上所有人都會不合格。 但至少他的狀況並不會偏離現實很多。 : 但是我有注意到有一點不太一樣,本來的頁面說他IQ180 天才啥的, : 之前金正恩剛上台的時候,北轉媒體也把他形容是「軍事天才」,大家看看就好 : 這種一出生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九天玄女踏著七色雲彩來道賀的神話也沒人會信 : 在唐鳳的新的wiki頁面已經把這些屁話修掉了,換上比較具體的內容,其中我只看 : 「軟體工作」這部份,這是最具體的,我一項一項比對參考資料後,整理如下 : 1. 1997年,16歲的唐鳳基於個人興趣很早就投入實務工作[12] : Ref [12]: [戴雅真. 唐鳳任政務委員 督導數位經濟與開放政府. 中央通訊社. 十六歲無誤。 : 2. 與其他朋友合夥創辦電腦公司[4] : Ref [4]: Claire Richard. Rue89. 2016年8月25日 [2016年8月28日] (法文). 但基本上只要我跟賀元不反對,都是可以過關的,畢竟這種東西很難 定義的。 資訊人是我找賀元創業的,然後再拉了其他人湊錢入夥,實務上後面 依序是陳澤琪(很快就淡出了,然後去做故宮的光碟,此後不知)、 劉瑞貞(原來是 PC Magazine 中文版的總編輯,公司開辦時的大前輩 及招牌人物),這樣就開始做電腦出版社了,接下來是從招牌作者變 員工和股東的薛曉嵐,再來想要轉型軟體公司時,進來的就是唐宗漢, 而且貢獻很大。 到這邊都算是共同創辦人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再往後的就看狀況了。 : 3. 成為網際網路創業家[3] : Ref [3]:「成為公僕的公僕」 最年輕政委唐鳳父母實踐自學典範. : 4. 嘗試研發中文搜尋引擎,甚至讓英特爾願意投資這家備受關注的軟體公司[4] : Ref [4]: 又是法文部落格主頁這招 這是一個叫做 Inforian Quest 的網路搜尋軟體,中文叫做「IQ網際 搜尋家」。 但它不是傳統意義的搜尋引擎,稱作 metasearch engine 比較合理, 軟體概念和演算法是唐宗漢提出,主要開發者應該算是賀元。 英特爾的投資是台灣首次有重要外商投資網路新創事業,算是很大的 事件,從此資迅人成為商業圈中最著名的網路新創公司。 : 5. 也曾被商業雜誌列為封面人物[3] : Ref [3]: 一樣,又是三天前的新聞稿,而且登上封面不是因為軟體工作的成就,而是成為行政 : 院政務委員,把這個放在軟體工作這個項目底下根本不對 唐宗漢在商業週刊應該上了兩次封面吧?資迅人一次、傲爾網一次。 在這中間,我跟他去矽谷開公司時,本來還會有一次的,但我說什麼都 還沒有做出來就在台灣搞宣傳,不但沒有意義,也只會成為我們的壓力, 於是取消了所有宣傳計畫。 : 6. 成為網際網路公司資訊人的技術長,並前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矽谷創立公司[9] : Ref [9]: 李欣茹. 掀開社群神秘面紗. CNET. 至於所任「資訊人」公司的 : 技術長一職。 有人知道這間公司在幹嘛嗎,我查不到 居然沒聽過資迅人,真是太年輕了。 資迅人倒掉的時候,是電視焦點新聞和報紙頭版頭條加社論的大事。 然後台灣其他的網路新創事業,也都跟著拿不到資金,幾乎全垮了, 資迅人的興起和衰亡,可說是上個世紀末,台灣網路界的核心事件。 我們在矽谷新創的公司叫做 Gotcha! Software, 但只有先申請了一項 專利,沒正式開張就結束了,可以參考我以前的文章。 : 7. 並擔任過明基電通[7]、逐鹿網等公司顧問[13] : Ref [7]: 塗鵬揚. 史上最年輕政委 網路神人唐鳳將入閣. 那時候我也一起當了明基的顧問,我們還曾經一起忙到天亮, 然後看見李焜耀在早上六點多,第一個進辦公室跟我們打招呼。 逐鹿網就是明基拿沒有投入 Gotcha 的錢另外開的公司,所以當顧問 理所當然。 這些早年經歷要是亂說的話,早就被吐槽到死了,這圈子非常小的。 : 我也不是懷疑唐鳳說謊啦,但是一個客觀上只有國中學歷的人,任何基層工作都沒做過 : 經歷全都是顧問、技術長、創業老闆,而專業成就能嘴的就是開源軟體的貢獻者,例如RT : 沒學歷光會寫程式就能當顧問、技術長、當老闆,我是很懷疑啦,這種半真半假虛虛實實 : 經過包裝過的比較有可能,例如他的「Apple顧問」也沒寫從幾年到幾年,大家寫履歷雖 : 然不一定會附上證據,但是任何工作經歷都會寫清楚任職公司、職位、工作內容、服務 : 期間,一句「Apple顧問」就想打發? 網路創業家本來很多就是這樣,實際的創業過程都是在燒錢,顧問工作 才是主要收入,接案、演講、教學、寫作則是次要收入和主要名聲來源。 還有多數的公司都有一大堆顧問,多到老闆甚至自己都搞不清楚,那是 另一個世界,只是大家不熟悉,做顧問的也不會對外隨便說什麼,只要 不是扯到爆的事,對外就是保持沈默,所以顧問的資歷拿出來常常很像 自說自話,甚至像是自吹自擂,這狀況很正常。 至於那種不斷靠著遊說他人投資而拿高薪,然後公司倒了他卻賺大錢的 創業家,收入是有,但名聲一定壞掉。 會寫程式就能當顧問、技術長、老闆什麼的,真的就是這樣啊。 特別是年少時就有天才名聲的,不管走到哪裡都有人要給你發展的機會, 甚至僅僅是從親友延伸出去的人際網絡,能夠提供的能量就非常可怕了, 如果還有意願經營社群,那更是不得了,往往實際做出來一點點的事情, 傳播出去之後,就好像變成做了一千倍的事情。 這完全不是什麼學歷、經歷的累積,憑的就是信任和一些些的迷魅。 那種只會關注在天才的個人身上的,特別是滿肚子質疑的,反而往往是 最容易變成狂信徒的愚者。 今天才剛看到一個觀念「不信不疑」:不要相信人,也不要懷疑人。 即使是早年的夥伴,我也不相信有什麼人在什麼位置上,問題就會解決, 但也不會懷疑這是一個改變的機會,保持關注,保持理性,也就是如此。 cc , 來自: 36. 231. 新生事物要被大眾接受,有一個簡便的方法,就是故事行銷,用人性化、 生活化,容易想像和認同的故事,讓大眾喜愛。 不管是牛頓被蘋果打到頭,還是身世悲慘依然要當歌手,都是類似狀況。 當時美國就很流行著故事行銷手法,創辦人要有故事、要有簡單的想法, 靈機一動就創造新科技、新事業,一切聚焦在人的身上。 印象中一直到 Dropbox 都還是這樣搞 IPO 的行銷。 雖然當地的創投並沒有明確要求,但這樣的意思還是很明顯的: 我們要找一個帥氣的男性白人,「讓」他想到了一個創新的點子,於是 找我們幫忙一起實現了這個想法,但這家公司在概念上,終歸是他的, 如果成功了,我們可以賺到錢,賺到經驗,但就是失去了原創的位置、 失去了從台灣出發的成功。 即使我可以理解,這是最容易成功的路,至少對於當時的我,看不開。 那時仍年輕,總是容易糾結在一些對別人來說微不足道的地方。 並且我們敢去矽谷闖盪,背靠的就是我們在台灣的名聲和資歷,有機會 號召人才一起奮鬥,這樣搞的話,我們拿什麼理由回台灣找人? 我們甚至不知道層層介紹而來的人,是不是華而不實,甚至是個騙子, 然後我們還要回頭說服明基,把他們向網路進軍的全部資金,交給一個 陌生的美國人經營管理? 如果我自己心中有猶豫,這要怎麼做得下去?要怎麼做得成功? 那反過來說,這個要求很單純,只是為了 IPO 行銷嗎? 只要簡單思考一下,就知道並不是這樣,因為我們主打的是技術整合, 等於是跑去找美國大公司說,我們有很棒的技術,可以幫你們建立核心 架構,整合你們的服務喔,雖然我們開在矽谷,其實是台灣來的公司? 這樣子想要賣技術,還要贏過美國的競爭對手,根本超級困難的啊。 是的,我根本沒想清楚,只想到技術,覺得以前在其他人前面,就想到 很多新技術,但在台灣沒有機會搶到話語權,就算先開發出來也沒用, 一定要在矽谷才有機會... 就這樣,我把自己卡死了。 當然我可以自我開解,在 1999 年就搞雲端技術,實在是做得太早了, 那時甚至完全沒這個名詞,都不知道怎麼稱呼。 但實際上就是我恐懼、我糾結、我猶豫、我天真、我無知、我無能, 於是拖累大家,把事情搞砸了,浪費了難得的機會,就是這樣。 這不能說沒有人做得好,但做得好的人又怎會輕易踏足自己不熟悉的領域? 美國有那樣的科技事業經理人的人才庫,都不免常找到錯誤的人,台灣這種 狀況,有經驗的管理者幾乎都在硬體公司,資源多得要死,他們能做的話, 幹嘛不自己做,找我們做研發就好?他們又何必捧著現金就想投資資迅人或 資迅人出來的人? 現實就是當時沒有人清楚怎麼做才對,在那個做什麼事都要買書來讀,企業 只能依靠顧問和顧問公司的資訊,而不是能從網路上得到深入資訊的年代, 我已經是最敢闖的人了,但是我的特長也只是讀書讀得多、讀得廣,在台灣 可以依靠學識和資訊落差來欺負程度差一大截的人,特別是科技公司,那時 有一大堆對於廣告、行銷、文化、社會跟文盲無異,對於開放分享全無概念 甚至強烈反對的人。 所以我才常有在非洲的知識份子的類比,在當地幾乎無人理解,但要是放在 國際上到底是幾流的人物呢?唉。 所以原本的理由還是存在的,就是需要美國人才行,我這邊說的只是個人的 幽微心態。 事後回想,我們可能太過於眩惑於國際競爭,想把一群在家練功的本地高手 拉出去打仗,這種想法其實不太正確,但回頭看看那些沈迷於少數客戶案子 甚至專靠關係吃政府包案的軟體公司,以及除了最頂尖的幾個人,其他的人 往往連一份有專業尊重的工作都找不到,我不知道哪裡還有出路。 現在自然不一樣了,已經是不同的時代,各位的能力和眼界遠遠超出過往的 絕大多數人物,找個收入中上的工作也不難,也有各自的社群可以相互支持, 所謂的國際,差不多也就是外文的、但一樣開放參與的網站而已,相同的, 就是懷才不遇、環境壓迫的困蹇。 如果環境可以改善,相信各位可以更加進步,走得很遠很遠。

次の

唐鳳入閣》當台灣的財經封面人物,從電子業大老變少年創業家、跨性別者......-胡采蘋專欄|商周

唐鳳 wiki

我們大家的封面故事 該怎麼說呢,以前在商業周刊的時候(那也是十幾年前了真不想承認),所有財經雜誌封面都是張忠謀、施振榮、蔡明介、施崇棠,他們才有資格上封面,這些經濟起飛時代受罐頭教育出來,開罐就要擺上大菜,等時代過去你才發現,他們只是罐頭食材但是好運氣趕上盛宴的,其實也就是一群製造業宅男。 當然人各有命,有些人也千錘百煉耐操,像是蔡明介不死鳥,總是絕處逢生;有些人也的確開創出一些格局,例如愛看康熙傳的張忠謀(他是真的超強,但對商業的領悟還是技術男、理性官僚思想,跟中國這些企圖以商業統一中國甚至世界的野心型戰略派企業家還是有很大不同);有些人明顯被時代甩在一邊,上一次我看到施崇棠的消息還是他抱著寶可夢玩,喜孜孜的說抓到兩個bug,結果被批評成小工廠老闆心態(太貼切的批評);當然還有更多人...... 例如我已經不曉得李琨耀現在在幹嘛。 (我所熟悉的金融業就不用再提了,米蟲居多,台灣落後的金融產業體制也不容有才能的人成為開創型英雄。 ) 廣告 時代的前進總是要把新一代的典範與價值觀推上浪潮之巔,昨天臉書被唐鳳洗板了,幾乎是壓倒性的好評,我聽說過但並不是太瞭解這個人,直到昨天才訝異的知道她是參加毛毛蟲教室的傳統教育叛逆者(我這麼愛詛咒傳統教育應該早已暴露出自己的不適應症)、多重性別者、少年創業家、新的政治形態實驗者,各種特質都跟我所熟悉的「台灣企業家」有著天壤之別。 當然以單一身分去理解她本身就是個錯誤,她是一個人,多重志趣的人,而不像老宅男一樣甘願踏入一個叫做企業家的角色。 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是饒富趣味的,這麼長時間以來台灣的商業題材都讓人感到很乏味,而台灣商人被社會討厭反抗排斥的窘境也只是將將好,畢竟期待他們能為這個社會開創出什麼未來,那我們大概真的沒有未來了(以前財經刊物做台灣大企業家封面必賣,現在則是找死)。 廣告 我們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機社會嗎?想要把我們強按在一個軍事對抗的位置,或是經濟上機械性工作的位置,這都已經是不可能,也沒有路了。 很難說唐鳳可不可以活得好,畢竟她即將走過的路,很可能就是一場和老式思維拉鋸的道路(根本都不一定能等到施展開創性的那一天),有太多等著潑冷水、媳婦時代被虐待所以現在也變成惡婆婆隨時準備苦毒世界一切人的容嬷嬷、不管對方陣營怎麼做都不準備接受的五感全廢人士,而我們都知道在這條路上哥利亞面前已經死掉過多少大衛。 唱衰可能比較容易,但我不準備唱衰或唱好,只是很明顯的,我們的社會已經走到這裡,這樣的人能夠出線,代表了這個社會的一種典範轉移。 我覺得台灣真的還是沒有讓人失望,在各種理不清的線頭裡還是有一些讓人覺得很不錯、很酷的地方。 我說的當然不是唐鳳,而是一種價值觀,一種在現在我的日常生活裡受到相當程度壓抑,不許自然綻放的一種美好的價值觀。 是的,我們大家正在寫我們的封面故事;由我們自己,決定的未來。

次の